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、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、吸收、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,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,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。修復技術按照土壤的位置可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兩大類,按照處理原理可分為物理修復技術、化學修復技術、生物修復技術以及聯合修復技術等。
運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土壤中的污染物固定起來,或者將污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的形態,進而阻止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遷移、擴散等過程,可處理重金屬等無機污染物和殺蟲劑、除草劑、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。常用的材料主要有粘結劑材料和添加劑材料,粘結劑材料包括水泥類和火山灰類材料,主要作用是將污染物固化在固化體內部;添加劑材料包括活性炭、碳酸鹽、混凝土添加劑等,主要作用是進一步提高穩定化效果,可采用原位修復或者異位修復。
農田土壤修復主要以原位修復技術為主,其可分為生物、物理和化學修復技術三大類型。
1、生物修復技術
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、植物根系分泌物、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、吸收、轉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,簡單來講,生物修復技術的原理在于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、植物根系分泌物、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、吸收、轉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。比如生物修復技術中的植物修復技術,就可以利用綠色植物吸收、揮發、根濾、降解、穩定等作用來轉移、容納或轉化重金屬、有機物或放射性污染物,目前應用比較廣泛。一般可分為植物修復技術、微生物修復技術,有時也包括動物修復技術。
2、物理修復技術
主要有換土法、熱處理法。
(1)換土法是將污染土壤通過深翻到土壤底層(深層翻土法)、或在污染土壤上覆蓋清潔土壤(客土法)、或將污染土壤挖走換上清潔土壤(換土法)將污染土壤與生態系統隔離。
(2)熱處理是通過加熱的方式,將一些有機物和具有揮發性的重金屬如汞、砷等從土壤中解吸出來,或者進行熱固定的一種方法。
3、化學修復技術
是向土壤中添加化學物質,通過吸附、氧化還原、拮抗或沉淀等作用與土壤中污染物發生反應,將污染物進行固定、解毒、分離提取的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