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的
土壤修復技術適用于不同的土壤,修復土壤要對號入座
一、修復土壤的重要意義
土壤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,引起土壤質量惡化的現象。主要污染物質包括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、農藥,城市周邊工業釋放的有機物、重金屬、放射性物質、病原菌等。特別是在近年來,對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加速,工礦企業導致的場地污染嚴重,使土壤遭受到嚴重的有機物污染和重金屬污染,沒有處理的污染場地將是可怕的存在,可能對國家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影響,因此必須對土壤污染進行妥善修復,促進社會、經濟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。
二、物理、化學和生物土壤修復技術
(一)采用電動修復,確保改良土壤性能
電動修復技術是源于美國的一種凈化污染土壤的處理技術。操作時,先將在受污染土壤中插好電極,然后通入微電流而形成電場。將電極插入受污染土壤區域,通過施加微弱電流形成電場。土壤空隙里的水或外加流體,可以作為介質。在電場里,由于電動力學作用,污染物會做定向移動,并在電極區的周圍發生反應。人們通過電沉降作用或急著電沉積等功能的發揮,可以對污染物實施集中分離或采取其他方式進行處理。這種技術優點是:一般需要化學藥劑,對環境的危害性非常小,可以將其污染度視為零。但是,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:電荷缺乏的非極性有機物去除效果不好。
(二)采用挖掘手段及熱處理技術,提升修復效果
一是采用挖掘手段。挖掘手段是其他修復技術的輔助性措施,屬于修復技術方案的一部分。挖掘的根本目的是讓受污染的土與原來的位置相分離,主要指挖掘過程及挖后處理,以及對挖掘后的土壤再利用。二是加強熱處理。采用直接的熱交換形式,或是通過間接的熱交換方式,對污染物及其介質進行加熱處理,指導加熱至一定的溫度,一般為160~540℃,通過直接或間接熱交換,將污染介質及其所含的有機污染物加熱到足夠的溫度(160~540℃),從而達到讓污染物揮發或與介質相分離的目的。根據溫度的高低,可分成低溫及高溫熱處理技術。低溫指土壤溫度在160~315℃之間,高溫指土壤溫度在275~540℃之間。這種修復技術主要適應于具有較強揮發性污染物的處理,而對于揮發性不強的污染物卻沒有什么實際效果。
(三)采用玻璃化及冰凍技術,加強土壤修復
一是采用玻璃化技術。采用高溫的方法,讓被重金屬污染過的土壤處于高溫環境下,變成玻璃狀態,將重金屬固定在其中,以穩定土壤中的重金屬。這種技術主要用于解決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問題,具有速度快的優點,能夠達到效果。但是,它也有自身的缺點,如所需要的費用造價高,工作量大,一般只在重金屬嚴重污染區域的搶修中使用。二是采用冰凍土壤的技術。這種技術主要是采用布置管道,進行等距離的安放,然后將無害的冰凍溶劑放進管道中,使其讓土壤中的水分凍結起來,從而達到防止污染進一步擴散的目的。
今天小編就介紹到這里,大家了解了嗎?